【盲人夫妻相攜47年:你是我的眼】
72歲謝軍堂和65歲王翠萍是一對盲人夫妻,他們從來沒有慶祝過結婚紀念日,也沒有一張合影,甚至不知道對方長得什么樣子,但他們就這樣相攜走過了47年,還將3個孩子養大成人。在沒有光的世界里,他們就是彼此的“眼睛”。
王翠萍老人手拿毛巾給老伴擦臉
閱讀提示 |一對盲人夫妻,他們從來沒有慶祝過結婚紀念日,也沒有一張合影,甚至不知道對方長得什么樣子,但他們就這樣相攜走過了47年,還將3個孩子養大成人。在沒有光的世界里,他們就是彼此的“眼睛”。昨日,大河報記者在老城區一小區見到了這對夫妻——72歲的謝軍堂和65歲的王翠萍。
溫馨
散步途中,他的手始終搭在老伴兒肩上
被春聯擋住的貓眼兒、一長一短兩根盲人棍、會報時的鐘表,若不是這三樣東西,記者絲毫不會認為這是一對盲人夫妻的家,整潔、利索的房間,就連煙灰缸都被清理得干干凈凈。
在熟悉的家里,兩位老人行動非常自如。下午6點半,王翠萍開始做飯,打開電磁爐,接水……一系列動作熟練流暢。吃完晚飯,謝軍堂開始“接班兒”刷碗。“我做飯,他刷碗,這叫分工明確。”王翠萍性格開朗,喜歡開玩笑。
晚上8點,老兩口要出去散步遛彎。“帶不帶凳子?”王翠萍問。“帶吧,累了歇歇。”謝軍堂應聲說。“帶幾個?一個還是倆?”在做決定方面,王翠萍特別依賴老伴兒。
出門后,王翠萍拿著棍子走在前面,謝軍堂走在后面,手始終搭在老伴兒的肩上。“原來是他給我‘領路’,去年他得了腦梗,走路不方便,現在換成我了。”王翠萍說。走了一會兒,老兩口有點累了,便撐開凳子,并排坐著和街坊聊天。謝軍堂不愛說話,和鄰居們聊得開心的王翠萍會時不時用手摸索著“找找”老伴兒。
艱辛
走街串巷,賣藥維持生計
聊天過程中,兩位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的經歷。王翠萍和謝軍堂都是因為眼疾而失明,失明時,王翠萍7歲,謝軍堂3歲。
1966年,兩人經人介紹相識,“會做飯、能紡花,啥活兒都能干”,中間人這樣介紹王翠萍。“實在、靠得住”,這是中間人對王翠萍說起的謝軍堂。就這樣,春天兩人相識,當年8月就結了婚。
兩個盲人在一起生活,困難可想而知。不久,他們的大女兒出生,困難就更多了。“有孩子后很作難,孩子拉了、尿了,我們根本看不見,摸著濕了,才把褥子拿去洗。”王翠萍說。
當時,夫婦倆每個月只能領十幾元的救濟款,為了維持生計,謝軍堂每天手里拿根棍子、背個小箱子,走街串巷賣消食丸等藥,“不管刮風下雨都得出來,不然這一天可能就揭不開鍋。”謝軍堂說,有時候在路上還會被碰傷,一天也賣不了幾個錢。
幸福
不管多晚,她都會和孩子去接站
雖然生活艱辛,但王翠萍和謝軍堂始終覺得自己是幸福的。
大女兒漸漸長大,二兒子和小女兒也相繼出生。和普通父母一樣,夫婦倆為兒女們的成長感到欣慰,除此之外,他們非常欣慰的是:他們的三個孩子都是視力正常的人。
兩位老人說,孩子們都很懂事,經常幫他們做家務,還會陪著父親去武漢、蘇州、上海等地批發玩具來賣。有時謝軍堂晚上兩三點才到火車站,王翠萍每次都會在孩子的陪同下去接他。在最困難的時候,謝軍堂“掌管”家里的財政大權,謝軍堂說:“這樣一來,即便沒錢了,她也不知道,不會心慌。”
“我們和普通夫妻一樣,也會拌嘴、抬杠,但他總讓著我。”王翠萍說。在謝軍堂看來,夫妻之間,最重要的就是關心和讓步,這是智慧更是寬容。
默契
命運相通,兩人更能互相體貼
如今,兒女們都已成家,他們經常會回家看看父母,給父母買菜、洗衣服、收拾房間,一家人其樂融融。
“雖然每天工作非常辛苦,但想到父母經歷過的困難,我就會充滿干勁兒。”兒子謝東生說,他現在從事洗車工作,家里條件不是很寬裕,但父母讓他明白,一切困難都會過去。
老兩口如今相攜走過了47年的生活,不管是過去的艱辛還是如今的平淡,他們一直很滿足,如今身體健康、兒女幸福就是他們最大的心愿。謝軍堂說,正是因為兩人有著相同的遭遇和痛苦,反而能讓他們更加互相心疼、體貼,就像每次出去散步,王翠萍走在前面,步子不緊不慢,兩人的步調默契而和諧。
溫馨
散步途中,他的手始終搭在老伴兒肩上
被春聯擋住的貓眼兒、一長一短兩根盲人棍、會報時的鐘表,若不是這三樣東西,記者絲毫不會認為這是一對盲人夫妻的家,整潔、利索的房間,就連煙灰缸都被清理得干干凈凈。
在熟悉的家里,兩位老人行動非常自如。下午6點半,王翠萍開始做飯,打開電磁爐,接水……一系列動作熟練流暢。吃完晚飯,謝軍堂開始“接班兒”刷碗。“我做飯,他刷碗,這叫分工明確。”王翠萍性格開朗,喜歡開玩笑。
晚上8點,老兩口要出去散步遛彎。“帶不帶凳子?”王翠萍問。“帶吧,累了歇歇。”謝軍堂應聲說。“帶幾個?一個還是倆?”在做決定方面,王翠萍特別依賴老伴兒。
出門后,王翠萍拿著棍子走在前面,謝軍堂走在后面,手始終搭在老伴兒的肩上。“原來是他給我‘領路’,去年他得了腦梗,走路不方便,現在換成我了。”王翠萍說。走了一會兒,老兩口有點累了,便撐開凳子,并排坐著和街坊聊天。謝軍堂不愛說話,和鄰居們聊得開心的王翠萍會時不時用手摸索著“找找”老伴兒。
艱辛
走街串巷,賣藥維持生計
聊天過程中,兩位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的經歷。王翠萍和謝軍堂都是因為眼疾而失明,失明時,王翠萍7歲,謝軍堂3歲。
1966年,兩人經人介紹相識,“會做飯、能紡花,啥活兒都能干”,中間人這樣介紹王翠萍。“實在、靠得住”,這是中間人對王翠萍說起的謝軍堂。就這樣,春天兩人相識,當年8月就結了婚。
兩個盲人在一起生活,困難可想而知。不久,他們的大女兒出生,困難就更多了。“有孩子后很作難,孩子拉了、尿了,我們根本看不見,摸著濕了,才把褥子拿去洗。”王翠萍說。
當時,夫婦倆每個月只能領十幾元的救濟款,為了維持生計,謝軍堂每天手里拿根棍子、背個小箱子,走街串巷賣消食丸等藥,“不管刮風下雨都得出來,不然這一天可能就揭不開鍋。”謝軍堂說,有時候在路上還會被碰傷,一天也賣不了幾個錢。
幸福
不管多晚,她都會和孩子去接站
雖然生活艱辛,但王翠萍和謝軍堂始終覺得自己是幸福的。
大女兒漸漸長大,二兒子和小女兒也相繼出生。和普通父母一樣,夫婦倆為兒女們的成長感到欣慰,除此之外,他們非常欣慰的是:他們的三個孩子都是視力正常的人。
兩位老人說,孩子們都很懂事,經常幫他們做家務,還會陪著父親去武漢、蘇州、上海等地批發玩具來賣。有時謝軍堂晚上兩三點才到火車站,王翠萍每次都會在孩子的陪同下去接他。在最困難的時候,謝軍堂“掌管”家里的財政大權,謝軍堂說:“這樣一來,即便沒錢了,她也不知道,不會心慌。”
“我們和普通夫妻一樣,也會拌嘴、抬杠,但他總讓著我。”王翠萍說。在謝軍堂看來,夫妻之間,最重要的就是關心和讓步,這是智慧更是寬容。
默契
命運相通,兩人更能互相體貼
如今,兒女們都已成家,他們經常會回家看看父母,給父母買菜、洗衣服、收拾房間,一家人其樂融融。
“雖然每天工作非常辛苦,但想到父母經歷過的困難,我就會充滿干勁兒。”兒子謝東生說,他現在從事洗車工作,家里條件不是很寬裕,但父母讓他明白,一切困難都會過去。
老兩口如今相攜走過了47年的生活,不管是過去的艱辛還是如今的平淡,他們一直很滿足,如今身體健康、兒女幸福就是他們最大的心愿。謝軍堂說,正是因為兩人有著相同的遭遇和痛苦,反而能讓他們更加互相心疼、體貼,就像每次出去散步,王翠萍走在前面,步子不緊不慢,兩人的步調默契而和諧。
Post a Comment